本報訊(記者李濤通訊員袁烜實習生賈豐瑞)由中鐵大橋局承建的北中環橋汾河地下管廊工程正在快速推進中。該工程總投資1.5億元,預計春節前可完工。中鐵大橋局的施工人員日前介紹,北中環汾河地下管廊東起濱河東路西側,西至濱河西路東側,位於北中環橋南側約180米,東西長約450米。該工程將全部從汾河底下穿越,造型為三組併列式混凝土方涵。這三組管涵高3米、寬14米,將分別布設自來水、供熱、供電管線,是我市目前地下管線標準最高的工程。地下管廊也稱“共同溝”,即把電力、通訊、供水、熱力等各種管線集於一體,利用城市地下關鍵字空間建造一個集約化的隧道,同時,地下管廊設有專門的檢修口、吊裝口和監測、控制系統,是一種城鎮綜合管線工程。建設該工程,可使我市現有的供水、供熱、供電管網進一步連通,有利於統一輸配,而且可避免酸鹼物質的腐蝕,延長管線的使用壽命。施工方介紹,整個工程共需鋼材上千噸,澆註混凝土1萬餘立方米。由於要穿越汾河,且是冬季作業,工程施工難度極大。為保證工程進度,他們採用了大開挖分段施工法,分為15個標段順序施工,最深的標段施工鋼板樁要打到地下近20米處。同時,為保證質量,施工現場採用了暖棚、生火等加熱法。據瞭解,過去汾河東西兩岸的供電、供水、供暖等管網都是各自獨立的系統,均由汾河兩岸各區域廠家供應。汾河地下管廊建成後將連通汾河兩岸管網系統,為資源集中利用打造了一個共通的管道,有利於能源合理規劃佈局。此外,在我市現有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,各種市政管線多是按照各自的系統直接埋設在土層中,並且埋設深度不一,各種管線容易造成衝突,檢修不便,保障供應能力也會受到干擾。隨著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,地下管線日趨繁複,甚至盤根錯節,形成了困擾城市基礎設施發展的“地下麵條問題”。建設跨汾河地下管廊不僅有利於我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,使城市中的能源、物資、信息保持暢通,也使空間利用更充分、緊湊、經濟,還便於日後統一檢修。  (原標題:汾河地下管廊工程春節前完工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p56opvbx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